最美团员青年——赵静

QQ图片20190415100918.jpg

科研人在科研路上的求索,会经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独与宁静;也会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艰辛与苦楚;也会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悟与幸福。赵静同志作为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性格沉稳,热爱科研,具有善于思考和乐于钻研的科学素养,她觉得当自己从事一项自己热爱的事业,别人眼中的“科研的枯燥性和常态的加班加点”,在自己看来却是“乐在其中”。在刚进入江苏省农科院工作期间,在对各地寄来的棉花新入侵害虫扶桑绵粉蚧标本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在广西的标本中发生了背部带黑斑的扶桑绵粉蚧以及不带黑斑的粉蚧。而背部黑斑这个特征是目前公认的扶桑绵粉蚧区别于其他粉蚧的主要鉴别特征。敏锐的科研直觉,让她觉得环境的变化有可能让扶桑绵粉蚧这个鉴别特征发生变异消失。为证实这个猜想,她积极与美国的粉蚧科专家Gillon博士合作,加班加点,通过形态和分子手段最终证明该猜想,并发表于Zootaxa期刊上,从发现科学问题到发表相关研究结果仅用了四个月时间。在实验过程中,她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设计一种数字可视化的的昆虫饲养观察装置,解决了对于昆虫的观察和取样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的问题。之前对于不同虫态的昆虫,需要专人守候观察记录,在关键时期还需要熬夜观察取样,而通过安装专业的红外摄像头,连接手机app,就可异地实时监测和回放。该项发明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近些年来,她对蔬菜害虫甜菜夜蛾的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其中11篇。

除了干好自己本职的科研工作,她为人热情,乐于奉献,担任植保所团支部的组织委员期间,利用自己工作业余时间积极协助所团委举办各项活动如植保所团拜会,机关-植保所联合素质拓展活动;同时还积极参加院里举办的运动会,羽毛球比赛,职工技能大赛,获得了院运动投篮运动团体第三名,首届职工技能大赛优秀奖等荣誉。在生活中她还热心公益,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在中山植物园宣讲普及昆虫知识,教他们如何制作昆虫标本,定格昆虫的美丽,领略多彩的昆虫世界。